画像上这个年轻英俊的小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土生土长的他,假如没有那段兵荒马乱的年代,或许正享受着子孙满堂、承欢膝下的幸福生活;参加革命的他,如果不是那场腥风血雨的战斗,或许会成为战功赫赫,名垂青史的开国功臣。然而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为了家乡文登的革命事业,他却在21岁的年纪壮烈牺牲。他,就是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队员、文登籍英烈刘福考。
刘福考(1915-1936),原名刘振海,乳名福考,山东省文登县闫家泊子村(今属威海市文登区界石镇)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胶东“一一·四”农民暴动,成为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中的一员,1936年牺牲,时年21岁。
刘福考出身贫农家庭,8岁入学,15岁时终因家境贫困,被迫弃学务农。随着年龄增长,他对黑暗旧社会的愤懑日甚一日。他希望有这样一个组织能带领全天下的劳苦大众反抗地主恶霸,打倒反动军阀。在身为共产党地下交通员的父亲刘明达的影响下,刘福考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解救旧中国有了信心,并强烈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1月,刘福考经王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底,他参加了胶东“一一·四”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跟随于得水、王亮等领导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四处转战,打游击、杀敌人。
1936年6月2日,在游击队奇袭界石联庄会的战斗中,他机智勇敢,为战斗大获全胜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后,他又动员全家帮助游击队掩藏缴获来的武器。7月31日晚上,王亮率领刘福考等9人小组去惩处国民党汪疃区作恶多端的密探江全德,刘福考亲手处决了江全德。就在小组成员向西撤退时,遭到了国民党文登县政府派出的大批军警围追堵截。在接近姜家泊子村时遭到强敌袭击。走在小组最后边的刘福考,腰部负伤并扑倒在地,为了掩护小组其他同志撤离,刘福考随即匍匐在沟旁向敌人连续射击,但又连中两枪,肠子都流了出来。
为了不当俘虏,枪不落在敌人手里,他一手捂住流出肠子的伤口,另一只手用力扒土埋藏枪支,拖着重伤的身躯,趁着夜黑向姜家泊子村边的一所孤房爬去。刘福考挨近门口用力叫着,屋里早被枪声惊醒的王大爷听到门外的动静,便打开门,低头细看门前躺着的血人,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很快找来两个年轻人把刘福考送回闫家泊子村父母家中。
不多时,刘福考听到村里狗叫声不绝于耳,知道搜捕他的敌人进村了,身负重伤的他无论如何是逃不出去了,刘福考知道自己最后的时刻到了。他眼望着伤痛不已的父母,请求父亲事后把自己藏匿的枪支找出来交还给游击队,并说自己宁死不做俘虏,恳求父亲把自己勒死。悲痛欲绝的父亲将儿子藏身于本村坟地之中才躲过了敌人的搜查。此时,奄奄一息的刘福考再次示意父亲赶紧动手。不得已之下,父亲在一棵树上为儿子拴好了绳索,揪心含泪而去。天亮后,敌人又开始搜索,当找到刘福考时,发现他已经自缢身亡。国民党兵竟然残酷地砍下了他的头颅,挂在汪疃集市上枭首示众。
刘福考牺牲后,留给妻子王淑贞的是两岁的女儿和腹中八个月大的胎儿,这个沉重的打击改变了王淑贞的一生。丈夫的死激起了自己报仇的想法,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王淑贞接过了丈夫未尽的革命事业。1939年10月11日,经组织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说她的原名叫王国兰,入党后改叫王淑贞,就是为了纪念刘福考和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老人家时常说自己当时就是想走完丈夫未走完的路,她也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承诺。2022年11月,王淑贞老人走完了自己的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享年10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