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
有一个称呼终生难忘
斗转星移
有一个称呼永远滚烫——娘
有一种娘
不是亲生却胜亲生
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乳娘
忠心向党 大爱无疆
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无一伤亡。她们勤劳质朴、英勇无畏,视乳儿如己出,待乳儿胜亲生。
乳娘们用一口口乳汁养育了革命后代,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
“人在孩子就在”是她们的庄重承诺,舍命护孩子是她们的无悔选择。她们用朴实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三集广播连续剧《我的乳娘》讲述了抗战时期乳娘“秀贞”一家冒着生命危险哺育前线子弟兵后代“妞妞”的感人故事,讴歌了山东女性在峥嵘岁月所展现出的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
录制现场
研读剧本
三集广播连续剧《我的乳娘》
用声音为载体
奏响了歌颂人间大爱
传承红色精神的乐章
4月1日-4月3日
23:30-00:00
在山东广播电视台经典音乐广播
正式播出
敬请关注
忆烽火——守护威海的无名英雄
象征抗战决心的枪支弹药
承载生命希望的担架
共同构成了难忘的威海保卫战历史画卷
威海市革命烈士陵园
一共安葬了399名烈士,
其中有44名是无名烈士。
这44位烈士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牺牲在了威海保卫战的战斗中。
威海保卫战,是解放战争时期
一次重要的保卫战。
当国民党对解放区的
全面进攻失败之后,
就发动了对延安解放区,
也就是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因此,威海军民发动了威海保卫战。
威海作为胶东的一个战略支点,
它不仅保证了我们进军东北
的海上战略通道,
同时也有力地支援了
华东、华北的战场。
在十八里担架道专题展馆里,
陈列着很多件展品,
每一件展品背后,
都蕴藏着一段沉重而又光辉的历史。
十八里担架道,
就出现在威海保卫战中。
是战斗就有伤亡,有伤员就需要救治,
村民们经过商议之后,
把自己家里仅有的扁担、被褥拿出来,
制成一副副简易担架,
他们就成了解放军的编外医疗队。
另外一支群众组成的队伍,
她们是清一色的妇女同志,
她们有一个光荣的名字,
青年妇女小队又称青妇队。
据记载,在担架道运送过程中,
参加过青妇队的队员有100多人,
但留下确切名字的仅有13人。
虽然他们的名字还未能载入史册,
但他们对威海地区的贡献不可磨灭!
致敬,这堂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清明
是慎终追远、薪火相传的传统节日
是天朗气清、风和景明的节气
溯清明之根,扬传统之美
追先人之志,抒爱国之情
每年清明节前夕
崮山镇壁子烈士陵园的各位烈士墓前
都摆满了社会各界人士
送的鲜花和卡片
缅怀英烈,致敬英雄
深情敬礼
学生深情缅怀永恒的英雄
思念跨越山海
不会随着时间减少一丝一毫
崮山中学、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皇冠中学等学校的师生
在壁子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
用鲜花、用祈祷、用回忆
将烈士陵园变成了一个
充满敬意与感恩的圣地
他们昂首阔步,列队而行
他们聆听历史,郑重宣誓
一波波崮山“红领巾”
用自己的方式缅怀先烈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传承奋进
在英烈荣光中凝聚不竭动力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奋进是最好的告慰
市水务局、镇机关、镇消防支队等队伍
到壁子烈士陵园瞻仰先烈并敬献花篮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
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清明祭英烈既是对革命烈士的缅怀
更是为了激励和引导大家
继承先辈敢于牺牲敢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工作实践
在英烈荣光中凝聚不竭动力
赓续奋进、勇毅前行
自发缅怀
以个人之名深情祭奠烈士
青山不改,山河无恙
烈士墓前,鲜花常开
“去年来过,今年继续,明年还来!”
有许许多多的个人
自发走进崮山镇壁子烈士陵园
献花、默哀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先烈精神
您还好吗?
我来看您了
每一位英雄烈士
都是一座精神丰碑
每一次对英烈的致敬
都是一次精神传承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丰碑无言,英雄不朽!
这堂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含“敬”量满满!
一寸山河,一捧黄土
我不认识您
但我会一直记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