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翠区烈士陵园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翠区烈士陵园 环翠区烈士陵园是威海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建于1959年4月,是主要为纪念威海卫保卫战牺牲的部分革命先烈而修建的烈士陵园。多年来,环翠区烈士陵园秉持“褒扬先烈、教育后代”的神圣职责,不断加大陵园建设投入力度,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正面作用。 一、陵园概况 环翠区烈士陵园位于少年路1号,地处市区中心地段,是市区内群众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园内安葬399名革命烈士(其中无名烈士44名),占地28772平方米,设有纪念广场、革命史长廊、主题雕塑、烈士纪念墙、圣火台、浮雕墙、烈士墓区等纪念设施。 环翠区烈士陵园是威海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园地,每年接待来园瞻仰烈士的群众达5万多人次。清明、“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区学校纷纷到烈士陵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烈士陵园于2009年12月被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威海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经验做法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红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和烈士纪念设施数据采集信息化管理两项重点工作,组织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完善设施设备,加强服务能力,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实现软硬件“两大提升”,进一步发挥陵园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更好地弘扬烈士精神。 (一)以丰富烈士纪念展陈设施为重点,夯实教育阵地基础 一是增设威海革命展陈设施,讲好威海本地红色故事。利用两个月的时间组织专人查阅和校对《山东省威海市革命烈士英名录》《环翠英烈》等史料,挖掘整理威海革命发展史,精心设计制作革命史长廊,以“星火燎原、威海起义、浴血奋战、光复威海卫、捍卫家园为”主线,集中展示威海人民在抗倭、安民、护国的革命行动中表现出的取义成仁的民族气节和舍生为民的家国情怀。 二是新建烈士纪念基础设施,完善弘扬英烈精神红色教育基地体系。通过实地勘察陵园地形地貌,按照“统筹安排、着眼长远”的原则,以陵园为载体,园内主题雕塑为轴心,新建革命烈士纪念墙,分设烈士事迹墙和烈士英名墙两部分。烈士事迹墙整合陵园内所有烈士事迹,从中精心挑选20位事迹突出的烈士进行展陈,呈现本地革命先烈整体风貌,激发瞻仰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烈士英名墙镌刻安葬在陵园的399名烈士,其中刻有355名烈士的姓名和生平简要事迹,还有44名虽经我们多方查询挖掘,但因年代久远和严酷的战场环境,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信息的无名英雄。无论有名无名,我们都希望通过烈士英名墙让每一位英烈得到应有的缅怀与敬仰。烈士纪念墙已2020年4月底前完工。 (二)以实现烈士纪念设施信息化管理为抓手,强化教育基地服务保障 在做好陵园基础设施提质改造的同时,实现烈士纪念设施信息化管理,双管齐下,同步推进,打造内外兼修、“颜值”与“实力”兼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摸底排查,准确掌握纪念设施现状,完善数据库,实现动态信息化管理,确保烈士纪念设施底数清、情况明,推动烈士纪念设施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体效能。 一是实地摸排走访,确保底数清晰化。为克服数据采集校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不利因素,我局依托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以行动快、标准高、精度高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按照烈士陵园、烈士墓、纪念广场等烈士纪念设施详细分类,对照勘察测量,准确采集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的名称、地理坐标、保护单位及管理方式、占地面积、材质规格、纪念内容等,建立环翠区烈士陵园纪念设施动态管理台账,实现一处一档。经摸排,环翠区烈士陵园现有355座有名烈士墓、1座无名烈士墓群、1处纪念广场、1处革命史长廊、1处主题雕塑、1处纪念墙。 二是开展数据录入,让烈士纪念设施搭上大数据“快车”。 依托退役军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对照梳理“有保护单位管理的烈士纪念设施”和“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两大模块,按照“有保护单位管理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数据录入,让烈士纪念设施进入大数据平台。目前,陵园内所有烈士纪念设施已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加大经费投入使用,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烈士陵园专项经费。建议建立烈士陵园修缮及烈士遗迹保护专项资金,为日常开支、经常维修、活动开展、提升改造等提供资金保障。针对阶段重点工作,进行有的放矢,合理分配,提高资金使用利用率。 (二)为杜绝不文明行为发生,规范陵园管理,彰显陵园的庄严肃穆,在完善陵园管理规定,加强自身管理与服务职责的前提下,建议在陵园重点保护区域修建围栏,并进行适时开放。同时,可采取张贴公告、滚动显示屏等方式呼吁广大游客、市民自觉遵守管理规定,共同维护优美、整洁、肃穆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主动结合退役军人事务领域的烈士褒扬工作,在考虑工作人员配备、机构健全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主动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公共场所,把宣传烈士事迹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来抓,拓宽宣教范围,丰富宣教内容,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正面引导作用。
- 建造时间:1959年4月
- 查看详情
- 文登区烈士陵园
- 文登区烈士陵园位于文登城区东北部,海拔149米的峰山山麓。始建于1952年,1984年新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纪念堂,目前烈士陵园占地面积为9.6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2001年被省民政厅列为 “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6年经国务院、民政部批准列入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作为有着红色传承的革命老区,文登革命烈士陵园在发挥红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方面体现了最大值。每年清明节、革命烈士纪念日期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都会组织人员前来敬献花篮,瞻仰英烈。文登区的青少年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等大都在此进行,多次被威海市委宣传部授予“威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被文登区委宣传部定为“文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 建造时间:始建1952年,于1984年改扩建
- 查看详情

- 马石山烈士陵园
- 马石山烈士陵园 位置: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诸往镇马石山 保护管理单位情况: 马石山烈士陵园由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管理,中心为中共乳山市委直属副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30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下设综合科、宣传教育科、资源开发科、对外联络科4个科室。 建设及改扩建时间: 1970年10月,乳山县决定在马石山上修建烈士陵园。1971年动工,1972年10月竣工,包括抗日烈士纪念堂、革命烈士纪念塔、烈士墓区、工作生活区等。2013年乳山市委市政府启动马石山烈士陵园改扩建工程,2015年8月15日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8月24日,马石山烈士陵园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约53万平方米。 设施概况 马石山烈士陵园保护范围内,建有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革命烈士英名录墙、烈士墓区、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烈士纪念建筑物。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外形创意源于“八·一”和“山”字造型,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同志题写。展馆建筑面积2927.5平方米,布展面积1933平方米,展线1100米,分为“艰苦卓绝 万众抗日烽火旺”、“军民动员 同仇敌忾反‘扫荡’”、“视死如归 舍生取义救民众”、“军民同心 血肉相连同生死”、“丹心汗青 英雄精神世代传”五个部分,布展图文总计约350幅(约400平米),灯箱19处,文物实物展柜47个,展出文物实物387件套。 英烈事迹、历史事件和重要战役: 1942年冬季,日伪军出动2万余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11月23日傍晚,栖霞、牟平、海阳等地数千名群众和八路军数支小分队被围困在马石山地区,形势万分危急,胶东军区5旅13团7连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返回途中恰好路过马石山,看到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2排6班班长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等十名战士同地方干部、民兵一道,四进三出包围圈,救出群众千余人,24日上午,在弹药用尽、全班只剩3人的情况下,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壮烈殉难。十位战士虽然没有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单,却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一个光荣的称号——马石山十勇士!(《山东省志·军事志》第791-792页、《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第383-384页) 2014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马石山十勇士”光荣地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所获国家级称号: 马石山烈士陵园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双有”教育活动基地等称号。 宣教活动、祭扫活动: 近年来基地先后完成刘家义、王伟光、李肇星等重要接待。每年清明和“9·30”烈士纪念日均举办大型祭扫和纪念活动,同时线上线下结合深入开展红色宣讲,打造“百年党史我来讲”、党史学习教育“大学季”、开学第一课、童心向党礼赞百年、百场宣讲献礼建党百年等多项主题宣教活动,线上推出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等智慧展馆,在学习强国推出“云游红色乳山”,参与《博物馆100+展览直播》,累计受众2000余万人次。
- 建造时间:2014年12月
- 查看详情
- 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
- 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荣成市区北部海拔120米的青山上,毗邻青山公园,占地面积300亩。主要纪念建筑物于1968年动工,1970年落成。后几经扩建,现园内包括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堂、烈士纪念馆(含红色大讲堂)、烈士纪念亭、烈士墓地、纪念牌坊(陵园大门)、纪念广场(7200平方米)等烈士纪念设施在内的11处,建有烈士墓地202座,安葬革命烈士182名。烈士纪念堂内部的烈士英名录纪念墙上收录了荣成籍革命烈士英名6570名(含桥头、泊于两镇)。 长期以来,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管服中心)始终把红色基因传承和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当做重要任务来抓。2016年为进一步宣扬烈士文化,在350米的引路和纪念广场上分别建立起了15个和10个烈士事迹大型宣传牌,并做到每年更换一个主题;2019年建起了“荣成英烈网”,可实现网上祭奠烈士、查找烈士资料和部分著名烈士事迹。 从2016年起,管服中心先后编辑了革命烈士史料性书籍《足迹---胶东革命队伍和荣成武装的演变》《历程---胶东革命武装队伍中的荣成将领》《千秋---荣成革命烈士及英模人物传》《英魂---荣成著名烈士生平考》《印迹---胶东·荣成红印迹直播间演播稿》第一、二部等6本,其中正式出版一本。 从2019年起,开展烈士精神“五进宣讲”活动,五进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营房。编辑烈士精神讲义4篇,现已经外出讲座120余场,面对面受教育人群近万人次。 从2020年起,开创性的创作了以短视频演播为主、宣扬胶东英烈事迹的的“胶东·荣成红印迹直播间”,并实现了在互联网上的转载。2023年12月,在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举办的新时代山东英烈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管服中心以“以红印迹直播间占领e+高地”为题目,作为县级市陵园的唯一代表做了典型发言。 2009年3月,陵园被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陵园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所构建红色教育立体网典型经验入选2022年“全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案例”。
- 建造时间:1968年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