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纪念活动 政策法规 通知公告
  • 威海市文登区:建强“三支队伍”汇聚“红色力量”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系列主题活动
  •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威海市文登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为主题,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体系联动优势,建强局机关、镇(街)服务站、社会公益组织三支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全域覆盖、精准服务、立体传承”的工作格局,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聚力红色阵地,护航祭扫服务      退役军人事务局机关志愿服务队以“让每座丰碑闪耀、让每份思念抵达”为使命,自3月20日起全员投入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聚焦环境提升、代祭关怀、接待保障等重点工作。一是陵园修整焕新。对烈士陵园进行“深度美颜”,安排专人负责清扫园区,修建绿植,逐座擦拭烈士墓碑,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祭扫环境;二是云端代祭传情。创新推出“云端寄哀思”服务,为30余名因异地、高龄等原因不便到场的烈属提供代祭扫服务,让烈士家属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向逝去亲人倾诉思念。三是英烈讲解护航。针对清明期间祭扫人员,志愿服务队还专门安排讲解员围绕英烈事迹开展讲解服务20余场次,顺利保障50余场集体祭扫活动安全有序完成。      深耕乡土记忆,守护红色印记      广泛发动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吸纳退役军人、党员群众等志愿者200余人,对辖区内15处镇街烈士陵园、3处集中安葬区的纪念设施进行深度保洁,清理墓区杂草杂物,修复破损台阶、护栏等基础设施,为群众提供良好、整洁的祭扫环境。同时,为祭扫群众提供墓位导引、代祭、讲解等服务。针对有需求的高龄烈属,志愿者实行“一对一”帮扶,全程陪同完成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等祭扫仪式,累计接待祭扫群众2000余人次。各镇街志愿者还主动深入烈属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力所能及为他们提供帮助。      联动青春力量,厚植爱国情怀      组织社会志愿服务力量深度融入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文登区朝阳退役军人社工服务中心联合山海润心服务中心组织12名孤儿学生走进峰山烈士陵园,通过“劳动+教育”沉浸式传承红色基因。志愿者们带领学生清理园区卫生、擦拭烈士墓碑,在劳动间隙讲述本土英烈故事,用“听得懂、有共鸣”的方式播撒爱国种子。与此同时,青年突击队联动威海景义外国语学校、文昌中学等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缅怀先烈志·共筑中华魂”主题活动,在胶东革命纪念馆,学生们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解革命烈士事迹,共同追忆革命历史;在烈士纪念碑前,组织全体学生重温入团誓词并敬献鲜花,让红色精神在代际传承中得到赓续弘扬。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发挥自身力量,通过结对关爱烈属、文明祭扫倡导等活动,凝聚社会崇敬英烈、守护荣光的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亮光芒。      下一步,威海市文登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持续发挥机关、镇(街)、社会公益组织三级志愿服务力量,深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发挥退役军人优势作用,将清明祭扫等更多活动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为传承弘扬红色基因贡献更多“军”力量。
  • 发布时间:2025-04-08
  • 查看详情
  • 威海市乳山市:缅怀“马石山十勇士”,丰碑永驻英魂存
  •       春风轻拂松柏翠,丰碑永驻英魂存。清明节前夕,威海市党政机关干部、退役军人、少先队员以及社会各界群众代表怀着崇敬心情,前往马石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在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接受现场教育,深切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2014年,“马石山十勇士”同“狼牙山五壮士”“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冷云等八名女战士”“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五个群体一起成为民政部公布的首批“抗日英雄群体”。马石山十勇士用生命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畏牺牲的奉献精神和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在任何时候都有其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世代赓续传承。      马石山十勇士是抗日战争英烈群体的典型代表。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抗日英雄群体”,马石山十勇士的战斗事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1942年冬,在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施“拉网式扫荡”的危急时刻,八路军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十名战士在没有接到任务的情况下,主动承担掩护群众突围的重任,他们“四进三出”敌人包围圈,带领1000余名群众成功突围,在弹药耗尽后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这种将群众安危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的牺牲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不同于其他英雄群体多是掩护部队撤离,马石山十勇士的战斗发生在敌后根据地核心区域,他们本可以有生的可能,却用自己的牺牲直接保护了数千名群众的生命安全,其事迹更具人民性的特征。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马石山十勇士”旗帜作为第一英模方队的旗帜,在天安门前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其全国性的抗战精神象征得以更加彰显。      马石山十勇士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十勇士的壮举是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传统美德的时代诠释。在三面受敌的绝境中,他们选择三次往返敌阵接应群众,这种超越军事常规的牺牲行为,展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精神境界。其事迹经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广泛传播后,迅速在胶东乃至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成为激励敌后军民坚持抗战的重要精神力量。从1942年到1944年的3年间,胶东军民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群众支前积极性显著提升,巩固和扩大了胶东抗日根据地。这种精神力量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石山十勇士是抗日战争军民一体的精神丰碑。辛殿元老人是马石山惨案幸存者,他回忆当时与班长王殿元的对话场景,“你们还不走吗?你们都是第四批了,天快要亮了。他说不能走啊,这里头有一个人,这说明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根本就没有考虑牺牲的问题”。马石山十勇士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全力营救被困群众,是深厚军民鱼水情的生动体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与此同时,马石山十勇士的牺牲,更加激起了胶东人民大力支援我军作战的决心,他们当向导、递情报、送给养、挖地道、隐藏军用物资、掩护与疏散伤病员,表现了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比如,在1942年全国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党政军领导机关在同日伪军鏖战中频繁转移,有的同志不得不抛下刚刚来到人世间的亲生骨肉,送给当地百姓带养。为了解除部队和干部的后顾之忧,中共胶东区委指示胶东区妇女抗日救国会筹办胶东育儿所,寻找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共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的“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缅怀历史,革命成功的密钥源自于军民唇齿相依的互相托举。      马石山十勇士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自1943年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马石山主峰南坡立“马石山殉难军民纪念碑”以来,当年被围困在马石山的抗日军民与日军激战时用石块垒成的5处掩体和被困军民饮水用的水井均保存完好。2000年,又修建了“马石山反扫荡突围战纪念碑”。目前,马石山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现存的237座烈士墓中,无名烈士占比达68%,年接待扫墓群众20万人次。在中小学教材中,马石山十勇士事迹作为“抗战英雄群体”“敌后游击战”“人民战争”等典型编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内容。其事迹还在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专题报道,并被改编为电影、情景剧、纪实文学(如峻青的《马石山上》)等,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案例。      马石山十勇士是当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范例。作为甲午战争主战场、红色胶东策源地,威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时的殷切嘱托,注重红色文化的继承、弘扬,以“警钟长鸣”为主题,打造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带,组建“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重点研究梳理以马石山十勇士等为代表的人物事迹,通过主题宣讲、时空对话、情景再现等形式鲜活的表达方式,创作推出了《马石山十勇士:舍身忘死恸山河》等13组宣讲作品,并先后走进上海、济南、青岛、天津、哈尔滨等8座城市,为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的2.4万余名师生和中组部专题培训班、省委党校、沂蒙干部学院、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辽宁舰航母编队等开展宣讲70余场次,在社会各界、机关干部、高校师生、各大军营中引发热烈反响,开创了地方到“军中党校”“航母编队”开展宣讲的先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马石山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十勇士的呐喊仿佛仍在山谷回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新时代,更需要我们铭记马石山十勇士的英勇事迹,传承和弘扬他们无畏牺牲的奉献精神和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 发布时间:2025-04-07
  • 查看详情
  • 央视《新闻联播》关注威海爱国主义教育
  •       这个清明,各地以多种方式缅怀革命英烈,传承伟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起磅礴奋进力量。4月6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关注威海爱国主义教育——走进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聆听十勇士为掩护群众突围无畏赴死的壮烈故事,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 发布时间:2025-04-07
  • 查看详情
  • 77载守望终有果|6名威海英烈跨越时空的清明重逢
  •       翠柏青松伴英烈,丰碑矗立颂英魂。这个清明节,长眠于济南历城革命烈士陵园的6名威海籍烈士,在长达77年的守望后,终于等来了自己的11位亲人。      清明节前夕,在威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11位烈士家属在陵园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来自文登的赵熙忠用颤抖的手反复摩挲着眼前的墓碑。      赵桂金烈士侄子赵熙忠说,大叔走了八十多年,牺牲了77年,奶奶在世的时候,就经常想念着大叔,不知道大叔在什么地方……      祖籍是文登区侯家镇西泥沟村的革命战士赵桂金,十九岁便参军入伍,是解放军华野9纵的爆破班长,1948年9月于济南战役中壮烈牺牲,从此长眠于异地他乡。通过提取DNA信息比对,威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成功找到了烈士的家人。现场,赵熙忠拨通了叔叔的视频电话。      赵熙忠说,小叔看到了吗,这是叔的墓碑,赵桂金烈士。原来都是无名烈士墓,现在都有名了,小叔放心吧,把大叔的墓碑已经擦干净了。      77年的相盼,积蓄三代人的泪水在重逢时刻决堤而下。不远处,来自荣成的张英姿、张辉姐弟,将胶东大饽饽摆在姥爷许维峰烈士的墓前,他们手捧一把黄土,泣不成声。      许维峰烈士外孙女张英姿表示,姥爷的名字这么多年一直在心中,但是见到的这一刻,真的是控制不住,因为这是她的姥爷,也是她心目中的英雄。      到目前,威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已经为近200名烈士寻找到亲人。为了让更多的英烈以新的方式与后人“重逢”,威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还在清明节前招募了志愿者,为没有留存影像的著名烈士画像。      绘画志愿者隋锡宁表示,把烈士的形象尽量能符合家属还有战友内心当中的原来的形象,期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者直观感受到烈士的精神。
  • 发布时间:2025-04-05
  • 查看详情
  • 戎耀老兵在行动 | 缅怀英烈忠魂 传承红色血脉
  •       翠柏苍松伴英烈,清明风起祭忠贤。清明期间,威海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组织各级退役军人志愿者,广泛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缅怀革命英烈,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环翠区      清明节前夕。环翠楼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联合环翠区南山小学组织五年级全体师生步行前往威海市烈士陵园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致敬时代先锋”清明节祭扫活动,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增进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同时,以清明祭扫英烈,赓续红色基因为契机,深化红色教育功效,威海市南山小学师生走进“树山印迹”展览馆,开展“追寻树山足迹 传承榜样精神”爱国主义红色研学活动,深入防空洞内,近距离感受防空洞的历史及军人的坚韧和勇气。场馆退役军人志愿者们现场讲述红色历史故事、讲解国防安全知识,充分激发学生们争做国防事业的接班人的爱国热情。 文登区      4月3日,文登区青年突击队退役军人志愿者与威海景义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们以一场特殊的红色研学,庄重开启清明祭英烈活动。      烈士陵园内,师生们肃立在纪念碑前,用国歌唤醒沉睡的记忆,用默哀丈量历史的深度,退役军人志愿者带领学生宣读誓词,共同将鲜花轻放在纪念碑前。此次活动以"红色铸魂"为主题,通过瞻仰烈士雕像、参观红色展馆、敬献烈士鲜花等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英烈精神同频共振,引导全体师生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血脉。荣成市      近日,荣成市“戎耀荣成·平安守护”红运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组织20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来到荣成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烈士墓碑、纪念碑、护栏等进行擦拭,并对陵园内的植被进行修剪养护,营造整洁肃穆的祭扫环境。志愿活动结束后,全体志愿者依次向烈士墓碑行鞠躬礼、低头默哀,表达对烈士的深切缅怀和无限追思。      荣成市市燕语春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清明节前期,广泛开展走访慰问烈士遗属活动,为烈属家庭提供居家清洁、健康巡诊、义务剪发、精神慰藉等志愿服务项目,带去了大米、绒毯等生活日用品,通过一系列暖心志愿服务的形式,向烈士家属传达社会各界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乳山市      清明节前夕,乳山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与党政机关干部、少先队员以及社会各界群众代表怀着崇敬心情,前往马石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在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接受现场教育,深切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马石山十勇士是抗日战争英烈群体的典型代表,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抗日英雄群体”,战斗事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此次“清明祭英烈”活动,既是对历史的重温学习,更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引导大家始终牢记革命成功离不开军民唇齿相依的互相托举。 高区      4月3日,怡园街道云海社区举办清明“缅怀先烈剪纸鉴赏”活动,以非遗剪纸艺术传承红色精神。作品通过凌厉的线条与细腻的镂空技法再现革命故事,红旗招展、战士冲锋等场景在红白对比间展现峥嵘岁月,激发居民的爱国情怀。      怡园街道槐云、鞍山路等社区共同开展“清明捏面燕 寄思传民俗”主题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社区志愿者和军属军嫂们巧手翻飞揉面塑形,在互学互助中欢声笑语不断,百余只面燕或展翅欲翔或憨态可掬,承载清明追思,焕发时代活力,邻里情谊也随着指尖艺术愈发深厚。经区      4月3日,皇冠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联合其他单位一同前往松岭山烈士陵园开展“缅怀先烈志,共铸中华魂”活动。在工作人员引导下,由代表将花圈缓缓抬至纪念碑前并整理挽联。默哀结束后全体人员依次绕行纪念碑,献上手中鲜花。参加活动的退役军人志愿者们表示,将弘扬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退伍不褪色,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临港区      清明节前夕,临港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总队、蔄山镇社会组织联合会、道头片区党总支联合威海四中共同主办的“威海红帆· 爱益来临,缅怀英烈寄哀思 ·志愿服务践初心”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在蔄山镇烈士陵园举行。      活动现场,全体人员向英烈默哀表达深切敬意与追思。威海四中的学生代表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并进行诗词朗诵。退役军人志愿者为烈士纪念碑进行了清扫、擦拭、描红,以质朴而庄重的方式,向英烈们致以哀思和崇高敬意。
  • 发布时间:2025-04-04
  • 查看详情
  • 描摹,另一种祭奠
  •   清明节前,走进背倚青山的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百余级台阶引向肃穆的纪念场馆与烈士陵墓,两侧苍松列队守护,直通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大众网记者在山腰处的展馆内驻足,光影交错间,马石山十勇士坚毅的眉峰、武工队长梁学福微扬的唇角,素描肖像悬于烈士们生平事迹介绍旁,烈士们的面容清晰醒目。  从名字到有肖像、有事迹、可观可感的英雄“虎将”,先烈们以新的方式与后人“重逢”,这正是去年荣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招募专业从事人物肖像绘画的志愿者们为荣成籍无留存影像的著名烈士画像的成果。  这个专门成立的“烈士画像工作室”有些特殊,今年应招募而来的画像师们正进行为烈士画像的数轮工作。有的烈士只有黑白合影相片中的模糊轮廓,面部细节并不清晰;有的烈士要回溯年代资料,参照在世亲属的面部遗传特征;有的年代久远,只有零散史料可参考……画师们要考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不同时期的军服形制更迭、发式演变特征,结合走访烈士亲属、战友口述外貌特征及后代相貌等刻画英烈的细节。  陵园的烈士纪念堂内,志愿者画师隋锡宁正伏案勾勒英烈的轮廓。“这位烈士的下颌线条应该更刚毅些……”他时而停笔凝思,时而与另一位志愿者画师低声探讨。门外,早春的满树白玉兰花正在盛放,为跨越时空的与先烈对话更添几分庄重。  这是隋锡宁首次参与烈士画像复原工作,在得知荣成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在开展为烈士画像的公益征稿活动后,他怀着对军人群体的深厚情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报名参与:“清明将至,我很荣幸能够运用专业技能参与英烈形象复原工作,计划今天完成四到五位烈士形象的初步框架构建。接下来将持续跟踪烈士家属及战友的反馈,在完稿前的每个阶段都保持动态优化,尽力还原英烈生前风貌。”  很多烈士牺牲时尚未成家,没有直系亲属;烈士子女亲属尚且在世的,多已是古稀耄耋之年,进行复原画像的工作既意义重大又十分迫切。在与历史影像对视的瞬间,那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烈士们让年轻一代读懂用生命诠释的信仰力量。  “这项工作既满足烈士家属、战友‘睹画思人’的情感需求,更让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通过画像的眼睛凝视新时代,提醒后人铭记‘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的历史传承,对我们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隋锡宁说道。  荣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连燕红表示:“为铭记缅怀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烈士,也为完成英烈亲属重见英烈容貌的夙愿,我们去年启动了为烈士画像工作,共重现四十二名荣成籍英烈画像,今年将再接再厉,力争还原五十余名烈士形象,让英雄烈士故事从历史走进现实。”  清明时节追思绵长,这些被画笔重新“点亮”的年轻容颜,正以坚毅的目光守护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春天。
  • 发布时间:2025-04-04
  • 查看详情